您所在的位置: pg游戏官方网站app-pg试玩版网站 - pg试玩版网站的文化> 文化故事
印度洋上的定海神针
从一片茫茫到一根根桩基深嵌海中,中马友谊大桥正将马尔代夫人千百年的梦想照进现实。35根大直径桩基进入尾声,引桥桩基超半……大桥正在印度洋上有力前进。然后回首9个月前,如何在珊瑚礁上站稳脚跟是大桥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。
那一根根如金箍棒一般的钢护筒如果会说话,它们则可以告诉您曾经发生了什么。
涌浪不息 见缝插针
gaadhoo koa海峡,在风雨交加的雨季,其汹涌的海浪如野马奔腾,翻滚不息。站在马累七八米高的栈桥上,溅起的海浪依然可把人全身打湿,而重型浮吊则会起伏两三米高。
2016年4月底,印度洋像是潘多拉魔盒,将大海深处的能量集中爆发。加上单根钢护筒重达200多吨,长达70多米,其大体量让起吊、翻转、竖立等面临很大挑战。涌浪带来的船舶摇晃,让吊钩常常猛烈撞击钢护筒,使其吊耳解除都要长达2个小时。主桥19号墩受3个方向海浪冲击,致使液压冲击锤卡环3次坠落海中……
从去年6月施沉首根钢护筒开始,技术组在接下来半年内,遇到的实际可施工窗口期少得可怜。6月至12月初,总共可施工天数勉强60天,而在涌浪更强的七八两月,一共才6天。所谓某天的窗口期,并非全天都可吊装作业,很多时候宝贵的窗口期仅在一两个小时之内,甚至是半个小时。
项目办公室可谓标准的“海景房”,技术组组长林树奎望着窗外“海景”,全然没有了欣赏的雅致,他在深深地思考着如何才能在这片“恶魔之海”上顽强地前行。
与其靠天吃饭,不如主动出击!
项目团队联合国家海洋局推演了过去10年的窗口期数据,并实施展开水文气象预报。项目在主桥海域投放波浪监测仪,实现了波高、周期、流速实时监测,并在浮吊上安装船舶运动姿态仪,监测其运动情况。通过数据分析和规律总结,实现了窗口期的准确预测。
主桥21-6钢护筒施沉,正赶上夜间的窗口期,测量员姚鹏鹏背上十几公斤仪器来到机场空旷的土地上。22:00,忽然一阵暴雨从天而降,他赶快用伞护住仪器,而浑身则被雨水淋透。四下环顾,毫无躲避之处。同时,海中打桩船的技术员黄辉正为钢护筒照亮灯光,暴雨让他的工作服增重了好几斤。他套上雨衣,再加一件救生衣,密不透风的“装扮”让他汗流不止。汗和雨混合一起,那种滋味只有和他一样的一线人员们才能体会得更为真切。
暴雨一下就是半小时,姚鹏鹏紧裹仪器,丝毫不让它淋到半点雨。他伫立在风雨中,紧贴目镜遥望海上有些渺茫的钢护筒,即便眼睛酸疼仍不愿放弃。第二阵雨后,他的伞突然被一阵风吹到海中。“完了,这后半夜该怎么过?”他赶忙跑到海边石头旁,无助地向着黑魆魆的海浪望去,一不小心滑了一跤,胳膊擦掉了一层皮。然而没想到的是一阵海浪拍来,竟又把雨伞打到了岸边,他迅速弯腰捡回,不断地庆幸着:这难道是上天的眷顾?
当晚,一共下了5场暴雨,直到第二天上午钢护筒施沉完成。
主桥23号墩最后一根钢护筒施沉后,导向架移除和平台吊装极为迫切。然而这9月的最后一天还会有窗口吗?局技术中心工程师万猛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上闪动的数据,隐隐中预感到机会可能在下半夜。于是他在白天工作一天后仍选择整晚坚守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困倦、疲乏不断侵扰着他。直到凌晨4点窗口期突然出现。他喜出望外,迅速给前场打电话,而现场的人们早已枕戈待旦,听闻后迅速出击,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导向架移除。
紧接着10月3日中午,在预测的半小时窗口内项目上下团结协作,成功吊装了主桥首个大型钻孔平台。颇具巧合的是,几天前马方政府就提出要在3日参观大桥进展,当日住建部长mohamed muizzu不住地感叹:你们的速度真快!
在涌浪更强的8月,浮吊大臂多是趴伏状态,眼看快到月底还不具备施工条件,项目全体无不心焦。就在26日,稀贵如金的窗口期被预测到了,项目班子、技术人员不舍昼夜,放弃休息,在仅有的3天内抢出了两根钢护筒。
技术组组长林树奎说:“窗口期就像人的眼睛,它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能施工,什么时候不可以。”即便有时一天内的窗口期只有半小时,项目还是紧抓不放,视为珍宝。因为一旦错过,就会耽误一连串工序。就这在半年中短短60天、近200小时的窗口期内,主桥35根大直径桩基钢护筒全部施沉完成,以及主桥37根临时栈桥钢管桩、5个辅助平台和5个钻孔平台也全面完成。
当钢护筒遇上珊瑚礁
这是全球首座在珊瑚礁上建造的大型跨海大桥。主桥钢护筒在珊瑚礁上施沉时,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——溜桩。
主桥20-6钢护筒在12月3日施沉时突然在3秒内自行下沉7米。紧接着,顶端液压锤马上脱离,在空中不停打转,致使揽风绳断裂,现场人员无不惊惧。在主桥20至22号墩钢护筒施沉中,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溜桩,记录最大深度达10米。
原来,珊瑚礁岩具有承载力不均、孔洞发育特点。重达200吨的钢护筒深入海床后,再加上顶端180吨液压锤施打,一旦遇到孔洞地层,护筒就会突然下沉,给现场施工带来很大威胁。项目人员形象地将珊瑚礁地层比喻为“钢板夹裹着的三明治。”
为最大程度抵御施工风险,项目班子多次研究到深夜,提出多种安全保障措施,从锤击能量控制和频次上进行控制,在液压锤钢丝绳下放长度上尽量缩短,不至于溜桩时桩锤随之大幅下沉而挣断钢丝绳……
随着经验积累,技术人员对溜桩的预见能力不断增强。他们通过钢护筒贯入度即可对溜桩做出预判,同时紧盯施沉异常,当可能出现溜桩时则减小锤击能量,减慢施打频率,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。
在主桥大直径钢管桩施沉初期,钢管桩竖立后,竖吊吊耳卡环和销子的解除非常困难。起初采取的方法是工人爬上管桩上端手工拔铁销,然而工长任勇认为必须改进:“一旦发生溜桩,后果不堪设想!”
他苦思冥想,最终利用脚手管在管桩吊耳处加焊一个导向装置,在翻桩前事先就将钢丝绳和卡环用尼龙绳绑在一起,防止吊耳解除时坠海,再用两根长绳预先和吊耳铁销连接一体,然后绳子绕过导向装置,工人无须爬上钢管桩,直接在下方用绳子牵引销子即可拉出。此举大大减少了施工风险,而且一直沿用到了每根桩基钢护筒的施工上。
钢的精神,铁的意志
马尔代夫高温、高湿、高盐、高辐射,加上漫长雨季,前行之路荆棘丛生。技术组长林树奎黝黑的脸庞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,长期坚守现场的他胳膊上、脸上被晒得和当地人几乎无异。无论风雨,在每个关键工序时,他都和大伙在一线共克难关。
副组长李洪军每天5点多就早早起床,简单带几个馒头就奔向大海,连一口稀饭都顾不上喝。有着多年起重经验的他却从不敢对钢护筒施工掉以轻心,每次施沉他都是打着十二分的精神,直到完成任务悬着的心才敢放下。“在这片大海上,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。”他说。
技术人员王振、陈映宇等为随时待命钢护筒施沉,连续数月工作在浮吊上。“在摇晃的船上,晚上休息就像喝醉了一样晕晕乎乎。”陈映宇说。偶尔回到陆地一次的王振一天晚上突然从梦中惊醒,感到一阵恍惚:“这还是在船上吗?”
为抢抓宝贵时机,大家几乎每个中午都没休息过,在船上吃完饭马上接着干,即便是在午餐时分他们仍在讨论下一步施工的话题。
工长孙华平为避免交接班耽误时间,主动提出长期夜班。他连续在船上工作7个月,每天都是昼伏夜出。由于浮吊背后的配重转到一个方向时船体会整体倾斜,再加海浪影响,船体浮动随时存在。白天休息他时常感觉到一会儿好像头朝地脚朝天,一会又像站了起来,整体下倾,时而左侧不平,时而歪向右侧。尽管白天也会被晃醒,他依然乐观地说:“小时候家里穷没坐过摇篮,现在每天都能坐在摇篮里了。”
大型浮吊抛锚、定位都需拖轮牵引,在项目的一艘小型拖轮上的船员们更显忙碌。“由于船体空间小,机器一响,全船都吵,最忙时一天只睡3个小时。累一点都不怕,只要每一步施工都安全,我们就觉得很值得。”船员谢闪全说。
在现场你还可以看到,数百名不畏艰辛的工人用他们粗糙的手掌付之劳动。吊装钢护筒的钢丝绳将近10公分粗,钢丝绳挂钩时常常七八人一起手抬才能擎起。他们的手上、衣服上、脸上都是油渍的痕迹。然而每根钢护筒的成功施沉,他们那流淌着汗水混合着油迹的脸上总会现出灿烂的笑容。
在钢护筒完成的基础上,如今大桥正紧锣密鼓展开桩基施工收尾工作,同时承台施工正稳步推进。赶在今年雨季之前实现承台露出水面又将是一个崭新的挑战。然而600余名建设者们的坚定意志和勇气毅力,必将让点滴小流汇成江海。
(杜才良)